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四章暴乱(五千字大章)  (第1/3页)
    黄河泛滥对大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深的。    在大宋的历史上,有三次易河,一次次都在作死。    三次易河造成了京东与河北路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黄泛区。    所谓的黄泛区是指黄河泛滥成灾的地区。    从宋代开始,主要是黄河中下游,最严重的是河北与京东路两地。    因为黄河的河道被人为在河北与京东路变来变去,又因河床不断升高,波及范围甚广。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植被被开发过度,沙化严重。    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是绿葱葱的,植被完好,自然资源丰富。    但到宋代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这也是宋以后的明朝不愿意将都城定在中原的原因。    赵桓就驻扎在泰安城,因为皇帝的到来,整个京东路的人心稍定下来,河北路也受到了鼓舞。    就这样,赵桓就一直待在泰安,经常抬头仰望雄壮的泰山。    而各路的探子几乎每天都会给皇帝带来最新的消息。    濮州和齐州的溃堤,也让其他地方的洪水压力大大减小。    接到疏通汶水的建议后,徐处仁即刻派人,前往京东路,开始着手疏通汶水的准备。    徐处仁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连皇帝都去前线了,若是后方不给力,那真是要掉脑袋的,而且不是掉一两颗的问题。    从这一次的洪灾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朝廷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变得以几年前要强许多倍。    这事若是放在靖康元年,各地的官员必然已经逃的逃,散的散,朝廷要组织救援和控制,是不可能的。    就连朝中的相公们也不得不承认,是皇帝让这一切都变得强力起来!    就说徐处仁派去的三个官员,分别在汶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坐镇。    当地的知州接到消息后,立刻调动了驻扎的地方厢军,与此同时,大宋邸报在州府和村镇也力动员当地的老百姓。    甚至出现深更半夜,体县官下乡组织民夫队伍前往汶河挖河的局面。    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最令赵桓感到欣慰的是,自处决了司马青后,粮草补给变得畅通了不少。    就说疏通汶河一事,计策是在汶河边上挖出一些支流来,疏通有些堵塞的汶河,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事。    但架不住人多,据初步统计,疏通汶河,朝廷在短短的十日之内,就动员了京东路的三十万军民!    为了能有多快就多快,朝廷的使者连吃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    平日的农具部派上了用场,而这三十万军民的后勤保障也部供应上了。    在汶河边上一共挖出了六条支流,汶河上游的水分别流进这些支流,后又在下游汇聚流入大海。    十天后,宗颖在梁山伯用一百颗震天雷将堤坝炸开,滚滚黄河水涌入了梁山伯。    很快,梁山伯水势大涨,滚滚黄河水拍打两岸,狂涌入汶水。    站在高处看着黄河之水用进去,宗颖也大舒了一口气。    河东路汶水流经的两岸除了加高堤坝,所有的百姓都开始后撤。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几天后,黄河下游的水位开始往下落,京东路其他州府基本上都保住了。    探子飞快跑到泰安“陛下,水退了,水退了!”    赵桓正在喝茶,他面色如常,气定神闲,但其实手心已经布了一层细汗。    终于退了!    在水退之后的这些天,赵桓便在京东路游走,四处访问民情。    要说做实际的事情,他什么都没有做。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个精神领袖,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需要有精神支柱。    具体的事情,由政事堂和河北路宣抚使去完成就好了。    灾难虽然无情,但能凝聚人心!    通过这一次的洪灾,赵桓也看到了朝廷的组织效率和动员能力。    从长远来看,一个高效的朝廷是国家崛起的基础。    几天之后,赵桓渡过黄河,到了河北。    他看见河北大片大片良田被淹没,看见迁移的百姓在原野的长道上排成长龙,每一个人都神情低落。    他们并不会背井离乡往南边,而是等到洪水退后,再次返回去。    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家乡,没有人愿意离开。    三天之后,皇帝抵达已经被淹没的濮州城北的一处人工堤坝上,这里堆满了土包,洪水被挡在堤坝前面。    前方还有整齐的呼喊声,那是士兵们正在给自己打气。    他们都赤膊着上身,一个个年轻有活力的小伙子,肩膀上扛着一包包泥沙,继续在加固堤坝。    而山丘上的宣抚使军帐门口正有许多士兵在做日常的训练。    天空一望无际的蓝,就像一块蓝色的琉璃。    皇帝的到来,引起了军将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