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唾手可得 (第1/2页)
兰泽再次踏入邀月宫时,以至午后。她径直走向书案,随手翻检案头堆积的书卷。等到略阅几页,见无甚要紧的事情,她便唤来近侍:“去将全常喊来。” 在兰泽眼中,全常与余千大是不同。此人胆小如鼠,在她跟前总是战战兢兢,连句整全的奉承话都说不利索。 此刻全常一见兰泽,立即跪伏于地。兰泽也不多言,问起近日宫中可有何事,全常这才低声禀报了几桩来访记录。 “宋付意来过?浙江布政使也来过?”兰泽眉尖微蹙,“为何拖到此刻才报?” 全常将头垂得更低,颤声回道:“陛下此前吩咐,让奴才不必在御前伺候……待奴才前来,也被挡在门外……” “知道了。”兰泽截住他的话头。 此刻她无心与全常计较。此人毕竟是甄晓晴安插在她身边的眼线,若贸然替换,必惹甄晓晴生疑。 更令兰泽在意的,是甄晓晴的态度。 她将王命旗牌交与宋付意之事,断无可能瞒过甄晓晴,然而今日午膳时分,甄晓晴却对此只字未提。 这突如其来的后怕,令兰泽心绪难平。当初她颁下的是密旨,未假手任何宫人,就连那王命旗牌,也是她亲手交到宋付意手中的。 倘若甄晓晴当真知晓此事,她究竟是何时得知的?兰泽清楚记得,自己刚发下圣旨之时,甄晓晴定然不知情。可宋付意突然离京,本就颇为蹊跷。他虽非朝廷要员,然则东厂耳目众多,难道不曾窥得蛛丝马迹? 更何况浙江一带,与甄家本就有着盘根错节的关联。如今兰泽唯一能断定的,便是宋付意复命之时,全常必会将其间种种呈报甄晓晴。 然则甄晓晴既已知情,为何至今仍按兵不动? 兰泽叹息不已,她干脆挥手屏退全常,独自在殿中沉思。不料两个时辰后,全常去而复返,身后跟着仁寿宫的几位掌事女官。当兰泽见她们端着紫檀托盘步入宫门时,目光陡然一凝。 去年六月,朝中有朝臣联名上书,奏请还政于君。当时甄晓晴以“此事需循序渐进”为由将奏章留中不发,玉玺至今仍存仁寿宫中。所以兰泽心知肚明,甄晓晴若真心还政,早该将玉玺奉还。 这些年来,她颁旨时仍沿用当年太子时期的旧印。 是以甄晓晴的每一句话,兰泽都只能信叁分。她深知甄晓晴真实心思,亦明白眼下必须维持表面和睦,为稳朝中局势,她不能与甄晓晴有任何正面冲突。 全常接过女官手中托盘,跪行至兰泽面前:“陛下,这是娘娘的意思。” 兰泽闻言,心底是苦涩不已。 此刻她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接过这方象征九五之尊的玉玺,名正言顺地亲政临朝。 二是拒绝这唾手可得的权柄,继续做个深宫傀儡。 凭她对甄晓晴的记忆,她那强势寡情的母亲,从未对她流露过半分温情。年少时,兰泽总以为只要足够恭顺勤勉,终能打动生身母亲的心。可岁月流转,甄晓晴始终将对先帝的余恨转移到她身上,兰泽未曾从母亲那里得到过温情,反倒将隐忍二字铭记于心。 在甄晓晴有生之年,她必须继续隐忍。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也是此生必须走完的宿命。 当兰泽目光落在托盘上,心下清明如镜——她今日若接过这玉玺,明日便会被禁足在邀月宫中。 于是她当即示意全常将玉玺奉还。 “将朕的话转达母后,朕年少德薄,尚无亲政之心。母后正值春秋鼎盛,朝政还需仰仗母后裁决。”——这个话她说了太多次。 若答应得太快,以甄晓晴多疑的性子,必定怀疑兰泽往日种种皆是伪装,只为忍辱负重,等待亲政之日。到那时候,等待兰泽的将是万劫不复的囚困。 仿佛印证着她的猜测,全常与女官竟对兰泽的旨意置若罔闻,仍是那句“这是娘娘的意思”,虽未明言是太后懿旨,却再叁劝她收下。也不知究竟奉了怎样的密令,直到兰泽再次明确回绝,这几人才汗涔涔地起身。 如今正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