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投机者_第22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节 (第2/5页)

偃旗息鼓,改为通过外交部与国民政府联系。但他这一退缩,在中国却被看着是庄继华的胜利,上海报界开始吹捧了。

    盘尼西林之争还产生了另一个作用,众多的外国记者到了重庆,他们发现这里好像是中国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战争,这里正在疯狂的建设,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庞大的工地,这个工地吸纳了几乎全城以及周边农村的所有剩余劳动力,而且他的影响力还在向更远的周边扩展,川北、川东北、川西。川南,那些战乱频繁地区地人民开始向重庆涌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里的人民在勤奋的工作,在农村我们看到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免费教育的孩子,他们的脸上是健康地肤色,绝非我们在上海贫民区就能看到的那种饥饿,沿途没有见到收税地税丁。‘只要你肯干活,你就能吃饱。’这是这里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的确如此,在这个城市我没有看到乞丐,他们要么被吸收进工厂,要么进了筑路队,没有农业税,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他们现在唯一担心的是。政府什么时候会重新收取税,‘日子从来没这么好过。’老农王大牛对我说,他今年已经六十多了,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在读书,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已经成亲。二儿子进了工厂,他忙农活后,就去附近的工地,每天能挣五斤大米。村子里地人都象他这样,…..。”

    小有名气的《大公报》王云生的文章在天津发表后,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因为中国现在没这样的地方,但是上海的《大美晚报》刊登了他们的记者罗松竹的报道《中国地西南角》,人们开始逐步相信了。

    “盘尼西林把我吸引到这座城市,可现在我对盘尼西林的兴趣越来越淡了,对这座城市的兴趣越来越高了。两年以前西南开发刚刚开始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怀疑他的成效,怀疑他的目地,我们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真的。两年时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年里他们在这里开工建设十七家工厂工厂。现在已经有九家投产,其中就包括生产盘尼西林的西南药业。两年里他们建设了长达三千公里的公路交通,两年里他们整理了重庆地区的税收,免除了上千年的农业税;两年里他们建成了两百多所学校,有三十余万名学生就学;两年里他们开始动工修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目前有超过十万人在铁路上劳动。

    这是一个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家恐怕要为此争论很多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西南开发工作队的队长,那个曾被认为是出卖了热河,最近又与麦克唐纳论战地庄继华对我说,创造奇迹地方式很简单,忘我的工作,远离空谈。

    忘我地工作,远离空谈;西南开发队每个人都承担着三个人的工作量,他们没有时间讨论什么主义,什么国策;他们把全副精力投入到西南开发中。

    ‘再过两三年,你再到这里来,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生机勃勃的土地。’开发对的副队长李之龙将军这样对我说,他的脸上洋溢着信心。

    这是一群年轻人主导的**,不同于中国其他各地轰轰烈烈的蓝衣社运动,他们与经济的结合更紧密。这群年轻人中年纪最大的或许是重庆市市长贺国光将军,他今年也才五十岁,他推出了一个庞大的市政计划,他告诉我这个计划完成之后,重庆会比现在美丽十倍。我相信他的话。

    我没有看到任何官员吃饭不给钱,在戏园子里依然有一些被当地人称为袍哥的人,他们是四川的青红帮,但很显然他们受到的限制比上海的青红帮强多了。当我试图向一个开发队员行贿时,被他坚决拒绝了,而且还向他的上级报告了,为此我被盘问了许久,因为行贿肯定是有目的的,而且肯定是不可告人的。在中国各地官场中常见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在这里好像没有,可滕杰先生告诉我,这种情况依然有,前段时间他们就处理了一个工作队队长,为此他们改善了监督机制……….”

    罗松竹的报道在上海引起轰动,重庆的魔力开始四散,准备回去的记者接到主编的电报,让他们采访重庆,更多的记者从全国奔赴重庆。

    但庄继华开始担忧了,他开始后悔接受这个罗松竹的采访,西南开发的工作刚刚有点眉目,影响就这么大,太引人瞩目了。

    罗松竹的采访是发生在他处理了国内盘尼西林的分配方式后进行的,也是在无意中进行的,严格的说是他上来了一次记者的当。

    欧洲的盘尼西林授权给德国后,庄继华开始着手国内的分配了,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上海又是各方经济势力角逐的中心,比如说那个七星公司,就有孔祥熙的背景,虽然孔祥熙还没触及到他,可他不能不考虑与他的关系,上次在进口问题上驳了他的面子是因为他不能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