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八章 以师比吏  (第3/3页)
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梦溪笔谈》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其实宋朝这种“以工代赈”的救灾思想是十分先进的,很有左翼国家的政治色彩,但是,“以工代赈”是建立在国家尚有一定救灾能力,能拨得出雇佣工人的钱财的基础上的。    而宋、明后期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当时,“大地主”已经完全垄断了国家资源,并且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国家的人力、财税被地主集团“拦腰截断”,整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全部仰仗于各地“大地主”的财力、物力,灾荒救济全部靠当地的“地头蛇”调拨周转、自给自足,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赈济灾民的资源和能力了。    4“宣曲任氏窖仓粟致富”    《资治通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令民就食蜀、汉。    初,秦之亡也,豪桀争取金玉,宣曲任氏独窖仓粟。    及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而豪桀金玉尽归任氏。    任氏以此起,富者数世。    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一斛米值一万钱,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汉王下令,叫关中的百姓到蜀或汉中去谋生。    当初,秦国灭亡的时候,豪强们都争夺黄金、宝玉,只有宣曲一个姓任的,挖窖贮存粮食。    等到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的时候,豪强们都用手中的金、玉来向姓任的换取粮食。    姓任的从此发家,几代人都是富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