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2章 改变历史 (第1/2页)
让大明上下尴尬的是什么呢? 尴尬的是,西洋使团需要的货物太多,东南拿不出那么多的商品。 东南各家商人把所有的库存都翻遍了,结果也只凑到了一半多点。 随后东南的商人们挥舞着银子,到处开始了采购。 然而把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全都买遍了,缺口还是很大。 西洋使团也十分的着急,等着把大明精美的货物运回去,换成天量的财富呢。 没办法了,如今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只有加班加点地生产了。 可说起生产,又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上。 劳动力不足! 原本东南的商人虽然很渴望劳动力,但也没有那么迫切。 可是如今天大的利益就摆在面前,那些温文尔雅的大人物们立刻失去了礼仪,拼了命地开始收拢劳动力。 于是在第一批的灾民还没有运抵之前,东南的第二批队伍已经出发了。 甚至生怕陕西方面效率太低,耽搁时间,他们还派了快马,八百里加急,换人不换马把消息传递了过去。 孙承宗在陕西组织移民的时候,其实是比较胆战心惊的。 那么多的人口迁移到了江南,万一和本地不相容怎么办? 抢了本地人的饭碗如何? 在那边活不下去怎么办? 结果还没等老先生担忧下去的,东南的信使来了。 人! 要人! 要更多人! 别跟我们提困难,也别跟我们提钱! 我们只要人! 一百万两白银和五十万石粮食的接收票据摆在孙承宗的面前,老先生也疯了。 于是陕西一地的灾民转移速度陡然加快了几分。 在东南的第二批队伍抵达西安的时候,孙承宗又组织了二十万的灾民,交付了过去。 只这两次,陕西一地就迁移走了三十万的灾民。 上到巡抚衙门,下到各府各县,全都感觉到赈灾的压力陡然一轻,似乎不是那么的艰难了。 直到这一刻,孙承宗终于对提出了全套计划的孟南贞彻底佩服起来。 他猛然想起不久前孟南贞托人转交给他的,关于陕西一地的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建议文章。 这一段时间忙前忙后,他还没有顾得上看呢。 现在,孙承宗便如同最虔诚的学生一样,把孟南贞的文章拿了出来。 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增加绿化,将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经济农业转变的一系列建议,让孙承宗看的如痴如醉。 特别是孟南贞对于西北一地的环境恶化的分析,更是让孙承宗醍醐灌顶,也明白将来该怎么做了。 与此同时,第一批灾民已经被送到了东南。 这些人一到地方,就经过了统计。然后按照每个人的所长,迅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 木匠、铁匠、工匠,有手艺的人最受欢迎。 光是上海那边的造船厂,就能够完全吸收掉这些人。 其次是识字的,也被充实到了各处工地,开始做一些统筹、管理的工作。 再然后是青壮劳动力,因为力气十足,也十分的受欢迎。 本来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对不起,如今东南不兴这个。 那些在第一批灾民上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的东南商人们都已经急疯了,哪里还管你是男是女,统统给我到纺织厂里去干活。 什么伦理道德,什么男女大防,每天十文的工钱,你干不干? 可怜那些一辈子窝窝囊囊的妇女们,什么时候见过这么高的工钱啊? 别说她们了,就是她们家里的爷们也忍不住了。 败家娘们,你还等什么?赶紧给老子滚去纺织厂里干活? 爷们做工,娘们也做工,努努力,说不定一年之后,就能在江南买个房子,过上人的生活了。 “孟公公,咱可说好了。这第二批的灾民,都是给我们的?您和官府可不能再跟我们抢了,那些西洋人天天拿着合同烦我们。耽搁了时间,可是要赔偿的啊。” 热闹非凡的造船厂里,各种语言都有。 江南人的你侬我侬,陕西人的咋咧咋咧,偶尔还夹杂着叽里咕噜的西班牙语和英语,让孟南贞颇有一种梦回化工机械厂的感觉。 以至于郑家家主的呱噪,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哈哈哈,郑老,您就放心吧。这第二批人啊,不和你们抢。任由你们分配,这总行了吧?” 总算是得到了孟南贞的保证,郑家家主开心的不得了。 “有了公公这句话,我们东南的老小们总算是可以放心了。” 孟南贞不再理会他,而是专注地看着眼前正在逐渐成型的船。 盖伦船,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