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_第6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9节 (第2/4页)

港,对第一新编特混舰队进行离港开赴战场最后的检阅。

    舰队的入港有序而缓慢,需要大家有耐心等候。

    林缚不些不耐烦,侧身看向站得稍后的连岛弩场督事官石凤台,问道:“燕虏用吴曼成制喷焰弩,才破二十步外皮甲;军械监初制伏火弩时,也能破二十步外甲具?”

    北燕试制伏火弩的详细消息,也于稍早一些时间从燕京的内线快速传到海州来,成为海州这两天来的新鲜话题。

    “宋学士率我等初造铜弩,也只能射杀二三十步之敌,”石凤台说道,“吴曼成早年与范文澜、陈复并称辽东三少,能从只言片语之间知晓伏火弩之秘,以三月之功试成伏火弩,确实是名不虚传……”

    高宗庭、吴齐、葛存信等人在知道北燕试制喷焰弩的消息之后,倒不甚紧张。

    射程二三十步的喷焰弩与散弹射程四百米到六百米、实心弹射程一千米到三千米的伏火弩,这之间要跨越的鸿沟太大了——

    军械监在七年前最早试制的伏火弩原型,射杀距就达到三十步。

    射杀距仅有三十步的伏火弩,除了在守城垒时能发挥出一些作用外,在正面交锋的战场上,还远远不能取代一百步射杀的步弓及臂张弩、一百五十步射杀的蹶张弩、二百五十步到四百步的床弩的地位。

    可以说,前朝宫中所传的喷焰戏差不多就将伏火弩的原理说透,伏火弩的原型也早在七八年前就试制成功。

    但是,就是在伏火弩试制成功之后,军监械这些年来上面投入的资源,也不下于打一场荆襄会战,无非就是开发威力更强的火药,制造能承受更强爆炸压力的膛管,不断提高膛管跟弹丸的加工精度,开发配套的瞄准及野战行军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的发展,都赖于淮东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这是用数万人、十数年时间堆积出来的,怎么可能叫燕虏短短三五个月时间里超越过去?

    淮东军甚至在前期高强度、高密度的演射中,初步发展出伏火弩水陆军战术,并培训出第一批炮兵指挥官及合格炮手来。

    望镜提前装备到旅营,可以说是为列装伏火弩做准备;仅发火装置在短短六七年里,就更新了三代技术,从早期的火棒、火门、火绳,一直到此时使用燧石击火的装备,才算是勉强人意。

    甚至在优先发展单人型伏火弩(火枪)及重型伏火弩(火炮)上,淮东军内部也曾有分歧,最终还是林缚大手一挥,确定优先发展火炮。

    四斤伏火弩,膛身仅重四百斤,装备上牵引车,用骡马拖拽,能很好的随步旅进入地形复杂的战场。四斤伏火弩,一次能发射六十枚铅丸,形成的弹幕能对三百米外的人马造成有效杀伤,至少在资源有限的早期,发展火炮更能显著的提高淮东军的战力。

    如今军械监炮厂,每月最多能铸八十门轻重型火炮;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加上早期生产的火炮,淮东水师及陆军列装的轻重型火炮,已经有一千二百余门;其中两支新编特混舰队,各列装轻重型火炮四百八十门。

    相比较之下,登海镇师才装备三个战弩营,轻重火炮不足二百门,已经算是火力小的;而凤离、淮阳两军七个镇师,眼下总共才装备二百门火炮,还只要主要依赖传统的战械进行作战。

    这时听得燕虏成功的试制出能射杀二十步人马的喷焰弩,高宗庭等人怎么可能会有动于衷?

    “中原丁口亿万,便算是万里挑一,也能挑选出好几千个才俊来,关键还是我们的脑筋要能打开,不能循故守旧、顽固不化,”林缚淡淡一笑,又与石凤台说道,“北伐在即,伏火弩应能大展神威,但你们不能懈怠啊,争取在西征之前,使伏火枪也能列装营伍……”说到这里,林缚蹙着眉头,对带有后世记忆的他,多少觉得伏火弩、伏火枪这样的说法很别扭,跟高宗庭等人商议道:“这伏火枪听上去也别扭,是不是就直接叫火枪得了;伏火弩也可以改称火炮?”

    当世,“炮”作为“火炙”解,宋浮、高宗庭等人听林缚说“火炮”一词,其实更是别扭。不过,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实在没有什么好争辩的,无非是定个标准叫世人好称谓罢了,林缚如此说,众人便都称好。

    林缚又与石凤台说道:“火枪一事要抓紧啊,不然西征的后勤之事,压力会很大。”

    收复燕京,燕胡残部往西北逃窜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事情,甚至都未必能在渭水平原歼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